移至主要內容區

花蓮管理處

花蓮管理處

:::
:::

本處配合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辦理「2022年全國古蹟日活動」供民眾參觀。

  • 發布日期:
    2022-09-12

本處列管歷史建物:吉安不尽跌水井、鳳林平林圳過水橋及林田圳幹線倒虹吸工。配合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於111年9月17日至18日辦理「2022年全國古蹟日活動」供民眾參觀。

 

歷史建築名稱:吉安不尽跌水井

由來:昭和五年(一九三○年)十二月著手「吉安圳改修事業」之計劃,專案報由日本第五十八屆「帝國會議」核准撥款四十四萬元(含事務費四萬元)興辦。並於昭和六年(一九三一年)三月開工,昭和八年(一九三三年)元月完成。將計畫灌溉面積擴張為一、四六七甲(一、四二三公頃)。工程內容主要包括改建進水口,導水路及延建支、分線兩項,以及一些舊圳路之改修。前項在舊有進水口上游約三﹒五公里之銅門榕樹吊橋上游新建進水口一座,進水量每秒四二四立方尺(約十一﹒七八立方公尺),下設沉沙池及排放水門一座、溪暗渠一座,隧道四座,共長八六七﹒二間(一五七六﹒六公尺),跌水二二座,其中第二跌水供落差達一九﹒六公尺,復於昭和十六年(一九四一年)改建成「初英發電廠」,發電容量二千千瓩,以及匯入舊有幹線支合流工一座,連同開渠合計導水路總長一九二三﹒七五間(三四九七﹒四公尺),接入舊有幹渠。第二項包括草分支線之改善,延建及山手支線支新建兩小項。前者延建支線一三九﹒四五間(二五三﹒五二公尺),延建分線二段記一○○﹒三間(一八二﹒三四公尺),計可增加灌溉面積一八二甲(一七六公頃)。後者山手支線新建二四四三﹒五間(四四四二﹒二八公尺),預計增加灌溉面積三○○甲(二九一公頃)。本計畫實施結果,實付四二四○三八﹒一九日圓(包含事務費三四八四○﹒三圓)。

吉安圳於完工之後設立「水利組合」負責營運,並於民國卅四年(一九四五年)本省光復後併入花蓮水利委員會接管。

(註)參考昭和八年二月錦織虎吉著「吉野圳修改事業概要」。

位置或地址:花蓮縣吉安鄉山下路上,靠近台9丙公路。

歷史建築本體:吉安不盡跌水井建物本體。

登錄理由:

  1. 為水圳之重要節點設施,自日治時期便持續使用至今,對吉安地區之墾拓有重要紀念價值。

  2. 因該處沒有斜坡或水躍,故水流以高速射流跌水入下游靜水池,藉此產生亂流擴散而消能,為水利工程重要設施。

公告日期及文號:中華民國105年9月6日府文資字第1050167223A號。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8條、歷史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項第1款、第2款、第3款及第4款。

定著土地之範圍及面積:花蓮縣秀林鄉依柏合段539地號,面積917.32平方公尺。

類別歷史建築

地址973 花蓮縣吉安鄉山下路上,靠近台9丙公路

土地範圍花蓮縣秀林鄉依柏合段539地號,面積917.32平方公尺。

公告文號中華民國105年9月6日府文資字第1050167223A號

 

 

歷史建築名稱:平林圳過水橋

由來:日治時期官營移民村「林田村」於一九一四年設立後,鳳林鎮南平地區移入許多客家籍人士,形成一處名為「上工寮」的聚落,隨著農地的墾拓面積增加,在一九一八年左右,在北清水溪流沿岸的山麓下,鑿山洞為渠道,引水而出,完成了清水圳渠道,此即為目前平林圳的二支線,因為取自北清水溪的灌溉用水,一年四季清澈無比,故居民以「鮮水」名之。

之後又因平林地區(即今鳳林鎮林榮里)的開發,隨後在一九一九年興闢了引自壽豐溪水的平林圳一支線,因引自壽豐溪的河水較為混濁,故居民以「汶水」(客家語,即濁水)名之。

當平林圳一支線圳水在流經乾砌卵石渠道後,在圳水水流抵達清水溪河道前,興築了一座混凝土造過水橋,越過北清水溪河床上方進入南平里。這就是今日登錄歷史建築的平林圳過水橋。

平林過水橋為為水圳跨溪構造之一種,屬水圳之局部,本案為密封方形涵管,兼作人行使用,具特殊性為水圳跨越溪谷之重要工法。

平林圳依其灌溉區,分為林榮、南平與北林里,共設有二條灌溉支線。平林一支線灌溉區域為林榮與南平里之一部份。平林二支線灌溉區域為鐵路東邊之南平與北林里之一部分。

平林圳因歷史悠久,圳路砌塊石的孔隙已成為水中生物的棲息地,圳路旁則是綠樹成蔭,老水圳現在已兼俱農業供水、生態維護和休閒遊憩等多項功能,很適合民眾探訪,進一步認識老水圳的歷史和風情。

位置或地址:花蓮縣鳳林鎮南平段1地號

歷史建築本體:平林圳過水橋主體建築。

登錄理由:

為水圳跨溪構造之一種,屬水圳之局部,本案為密封方形涵管,兼作人行使用,具特殊性。

為水圳跨越溪谷之重要工法。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8條、歷史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項第2款、第3款。

地址975 花蓮縣鳳林鎮南平段1地號

公告文號105年12月21日府文資字第1050239243A號

 

 

歷史建築名稱:林田圳虹吸式圳道

由來:林田圳為日治時期官營移民村「林田村」(包括南岡、中野與北林三個聚落)的命脈,1914年移民村設立後,為利農業耕作需要興設灌溉系統,引水自鳳林山南麓接萬里溪處(東線鐵路萬里溪鐵橋左前方),早年渠道均為土溝,歷經內面工圳道工法,現今都已改為混凝土造渠道,初始僅設有一與二支線,1960年代再增設三支線。其中二支線最為特殊,在圳水水流抵達鳳林溪畔後,以虹吸工法穿越堤防下方,與床溪底將圳水穿出引入北林地區。

在當時科技不發達的時代,日本人將萬里溪溪水經由林田圳引流經過南崗、中野,卻無法供應北林農田灌溉。故此興建了「林田圳虹吸式道」。利用地勢高的林田溪南邊的中野段圳道,流進較低的暗渠,再從林田溪北邊的圳道竄出,所使用的正是虹吸的原理。林田圳跨溪、穿越林田溪河床重要的水利工程,是供應溪流北側稻作農耕灌溉的關鍵設施,更是水利工程水圳之重要工法。

位置或地址:花蓮縣鳳林鎮北林段172、1247、1298-4地號

歷史建築本體:林田圳虹吸式圳道主體建築

登錄理由:

為林田圳跨溪、穿越河床之重要構造。為稻作農耕成功的關鍵設施,具保存價值。

為水利工程水圳建造跨越障碍之重要工法。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8條、歷史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項第2款、第3款。

地址975 花蓮縣鳳林鎮北林村(北林段172、1247、1298-4地號)

公告文號105年12月21日府文資字第1050239244A號

 

最後更新日期:2024-02-15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