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花蓮管理處

花蓮管理處

:::
:::

滾滾圳水向東流:浪花淘不盡「吉安圳」

發布日期:2025-10-16 發布單位:花蓮管理處-花蓮管理處

滾滾圳水向東流:浪花淘不盡「吉安圳」

作者:許玉欣,2025 年 6 月 10 日

1913 年 5 月 4 日,取水自木瓜溪,灌溉約 900 多公頃的大圳「吉野圳」,就在初音進水口舉行了盛大的通水儀式!百年後,以「吉安圳」為名,這條水圳仍然在花蓮的土地上奔流,孕育無數。

為了灌溉花蓮廳下官營移民吉野農村中心附近一帶奇萊原野約 1 千餘甲的土地,投入了工程費用 8 萬 1 千餘圓的此項工程竣工,吉野圳的通水儀式於本月 4 日上午 10 時在初音取水口舉行。上午 10 時,眾人一同抵達了 在木瓜溪畔建造的水門取水口處,聽取了錦織工程主任的說明……—— 〈吉野圳通水式〉,《臺灣時報》,1913 年 5 月

1913 年的這則 《臺灣時報》報導 ,其實藏著許多歷史密碼,帶著我們回顧百年前奔流於花蓮這片土地上的「吉野圳」。

 

圳因人而生:東部開發與吉野移民村

人們常道「歷史的長河」,來形容源遠流長的歲月,而「歷史的長圳」雖不如 千年之長,但卻多了「人為打造」的色彩 。它與農業灌溉用水息息相關,農作物 就在圳水滋養下生長,再成為餐桌上的珍饈佳餚。百年時光間,水圳與人、土地 緊密不分。 但在 「有水才有田」之前,別忘了還得要「有人」!水圳對應人們的用水需求,它必定與在地的發展有關 ,而吉野圳就是以 「灌溉花蓮廳下官營移民吉野農 村中心」為源頭而生 。這一個 「官營吉野移民村」的歷史脈絡,源自於日治初期總督府於臺灣東部的開發藍圖。

早在明治 28 年(1895) ,民政局長水野遵向臺灣總督樺山資紀報告行政計畫 時,就曾提及應以日本移民作為開發東部的主力,並教化招撫東部原住民 ,他認為移民事業應由企業資本家經營,政府則作為輔助角色。也因此,早期東部的移民政策即是以企業家私營,招募人民來臺開墾為濫觴 ,其中與花蓮地區相關者, 就是賀田金三郎經營的「賀田組」。明治 32 年(1899)起, 「賀田組」開始於東部從事甘蔗、樟腦等事業,並陸續於日本福島 、愛媛縣移入日本移民 ,但移民事業並不順遂,在勞力不足、移民氣候適應不良 、原民衝突、水害、經營方針不定 、 缺乏水利設施等各種令人頭痛的問題下,這一次的拓墾事業甚至被寫下 「可稱失敗」的評語。

明治 41 年(1908),鹿子木小五郎前往東臺灣視察,並撰寫 《臺東廳管內視 察復命書》一書,前述 「可稱失敗」的評語 ,就源自於他對賀田組私營移民的評 價。他更進一步提出移民事業與鞏固統治權相關,應由國家來執行移民事業。

與此同時 ,另一個歷史事件也促成了「吉野村」土地的成形。明治 41 年(1908) 七腳川社因隘勇勞役分派不公而叛變,史稱「七腳川事件」,總督府派遣百名警察 、步兵進行鎮壓,最終沒收土地及彈藥,並迫使剩餘的原住民遷村,使其散居 於木瓜溪以南各處,也不允許他們返回原社 ,而這塊七腳川社的土地被日本政府 徵收後,日後就成為了「吉野村」。

立基於政策方向與土地來源的明確 ,明治 43 年(1910)2 月,總督府在花蓮港廳蓮鄉設立「民政部殖產局附屬荳蘭移民指導所」,指導所即是以針對移民指 導與獎勵事業、模範耕作事業為宗旨。明治 44 年(1911),為了仿照內地移民在母國日本居住環境的地名 ,該地改名為「吉野」,荳蘭移民指導所亦變名為 「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吉野村移民指導所」 。在七腳川原野形成的第一個官營移民村— —「荳蘭移民指導所」就是吉野村的前身。回顧賀田組移民事業的失敗,其中就有水害與缺乏灌溉設施的不利因素存在 , 這也代表水源及水利設施對農業、村落發展的影響不容小覷 ,人們求圳若渴,只為求穩定的水源。明治 43 年(1910)後,隨著吉野村、豐田村、林田村等官營移民村陸續開發, 「圳因人而生」,吉野圳也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奇萊原野,滾滾奔流:吉野圳通水與誕生

明治 44 年(1911) ,總督府不僅曾派移民募集官前往母國日本招募移民,為求灌溉之便 ,還擬定開鑿吉野村埤圳 ,同年命技師前往木瓜溪等地進行實地調查。 10這位被派遣前往調查的技師 ,就是出現在開頭史料的「錦織工程主任」,也是日治時期與吉野圳有著濃厚關係的重要人物——錦織虎吉 。他在 10 月被派往當地 ,開始進行實地調查,直到隔年 (1912)1 月調查才完成 ,並於同年啟動這項鑿圳工程。

該水圳工程於大正 2 年(1913)年完工 ,當年 5 月舉辦了通水儀式,6 月花蓮港廳發布告示,正式公告將之命名為「吉野圳」 。

水圳引自木瓜溪,開鑿目的明確,就是為了灌溉吉野村的耕地。我們可進一步由下圖 1 吉野圳 1913 年灌溉區域圖,瞥見吉野圳的取入口位置 、水路路線,圖中也可見同年完工的宮前圳, 兩圳恰好一者在上,一者在下,將灌溉水源導入吉野村。

圖1:吉野圳、宮前圳灌溉區域圖

圖1:吉野圳、宮前圳灌溉區域圖
資料來源 :「吉野村埤圳命名通牒(花蓮港廳)」(1913-05-01),〈大正二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九十六卷殖產〉,《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2173026。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提供)

吉野圳於大正 2 年(1913)5 月 4 日舉行隆重的通水儀式,當天有各民政、 殖產及土木的長官 ,以及企業家、在地市民等蒞臨參與。眾人在木瓜溪畔的取水口集合,根據 1913 年 《臺灣時報》報導鮮活地描述:「只見水閘上,閃耀著金色光芒的 『吉野圳』三字出自於佐久間總督 (註: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的親筆題字,與其相對的下方導水口,則刻著中田廳長(註:應為當時花蓮港廳長中田直溫)所書寫的 『滾滾』二字。不久後打開了圳口,圳水滾滾奔湧,其壯觀之景難以言喻。」,眾人甚至還齊聲高喊三聲 「吉野圳萬歲」!有關此二題字可參見圖 2 及圖 3,為當時所拍攝的實景。

圖2:吉野圳取水口

圖2:吉野圳取水口
圖說:上方「吉野圳」三字,即為當時佐久間左馬太總督所題字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 《官營移民事業報告書》,臺北:臺灣總督府,1919,頁前圖。
(國立臺灣圖書館提供)

圖3:吉野圳取水口吐口

圖3:吉野圳取水口吐口
圖說:取水口上方有時任花蓮港廳長的中田直溫所題「滾滾」二字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 《官營移民事業報告書》,臺北:臺灣總督府,1919,頁前圖
(國立臺灣圖書館提供)

通水儀式中 ,中田廳長的致詞再次道出了吉野圳與吉野村之間緊密不分的關係。他特別提到臺灣東部平原土地肥沃、物產豐饒,但卻獨獨缺乏便利的灌溉設施,實在令人遺憾 ;同時又談到東部沿山地帶山勢險峻、樹林茂盛濃密、溪流遍布各地,有的是潺潺流水,有的則形成深潭,但都沒有被妥善地利用,無法導引作為灌溉的水源,並表示吉野村的墾地就有如此灌溉不便的遺憾 ,也因此殖產局很早就委託土木局進行圳路開鑿的調查事宜。

在中田廳長的致詞結束後,由各長官接續祝詞,待朗讀完畢,轉而進入舉酒作樂的盛大宴會,這場宴會不只請了年輕藝妓舞蹈表演,甚至席間還有 350 名南勢庄社 「蕃人」,以及盛裝的「蕃婦」數十名進行舞蹈表演 ,從吉野圳通水儀式中,甚至隱藏著官方與東部原住民間的互動關係。圖 4 即為 1913 年通水儀式 所拍攝的照片,以圖像證史,可見圖像中間有幾位穿著日式軍裝或正裝的日本人, 周圍則圍繞一群身穿原住民服飾的男女。雖目前無史料直接證明他們屬於南勢庄社下的何一部落,不過吉野圳當時除了灌溉宮前新耕地、移民指導所及其部落附近耕地外,支線還注入清水部落東方及南方,同時也供水給荳蘭社的耕地 。另外根據圖 1 ,亦可見吉野圳與宮前圳匯流後,又流經了荳蘭與薄薄社 。也就是說,吉野圳雖以灌溉吉野村為主,但向外發散,或許我們還能注意到它與鄰近南勢阿美部落之間,隱約透露著招撫、教化與互動的關係。 1913 年, 「滾滾」吉野圳在眾人期待中開鑿、通水,乘載了官營移民、開拓東臺灣的寄望而誕生。

圖4:1913年吉野圳通水儀式

圖4:1913年吉野圳通水儀式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 《官營移民事業報告書》,臺北:臺灣總督府,1919,頁前圖
(國立臺灣圖書館提供)

 

吉野居民心懸一圳:吉野圳改修工程

明治 44 年(1911) ,與家族一同移民至吉野村開拓的清水半平 (1890-1981) , 曾擔任吉野村郵便局局長、吉野村住民會會長一職,他的回憶錄中提到:「吉野圳再不興建,吉野村總有一天會崩潰。大正 2 年(1913)以來,吉野圳和宮前水路缺水,每年卻又遭洪水淹沒數次,村民為永無止息的復原作業而痛哭失聲。」 根據清水的回憶,已然道出吉野圳開鑿後仍存在許多問題,甚至長期困擾著吉野村的居民。

1929 年《臺灣日日新報》標題甚至聳動寫著「吉野村的救濟對策,第一是修繕水圳……」 ,事實上吉野圳在完成工程後,因取水口設置位置不佳 、木瓜溪 路徑改變 ,再加上每逢豪雨洪水導致初音進水口遭砂石掩埋,年年耗費鉅資修復仍不見效,灌溉水不足的問題深深困擾著吉野村。

終於 ,昭和 5 年(1930)總督府投入預算 44 萬元,並於同年開始著手調查 , 計畫執行「吉野圳擴張工事」 。吉野村居民對改善吉野圳的多年盼望 ,終於露出了一線曙光 。隔年 (1931)初官方舉辦盛大的改修開工儀式,當天參與者除了廳長外,還有錦織虎吉 、吉野村移民會長等人 。這一多年夙願得以達成,吉野居民 紛紛舉旗歡騰。此次的改修工程於昭和 5 年(1930)至昭和 7 年(1932)間進行,主要計畫於木瓜溪左岸銅門鐵線橋處設立新取水口,其位置就在原初音取水口上游 1 里 處,並預計導入每秒 400 立方尺的水量 、灌溉 1 千多甲土地。改修工程內容包含開鑿新線導水路工程,水路自新取水口水門開始,流經第 1 至第 4 隧道,幹線間接有暗渠、明渠、沉砂池、落差工等設施 ,除了主要幹線工程外 ,也涵蓋針對草分以及山手兩支線的改修。

昭和 8 年(1933)由花蓮港廳庶務課出版,錦織虎吉編寫之 《吉野圳改修事 業概要》,詳盡記載此次的改修工程細節。根據書中新設導水路的規劃,當時路徑為 : 新設取水口 → 第 1 號隧道入口 → 第 1 號隧道出口 → 暗渠 → 第 1 號 橋梁 → 放水路起點 → 沉澱池 → 用水路路橋 → 暗渠 → 第 2 號橋梁 → 第 1 號落差工 → 暗渠 → 第 2 號隧道入口 → 第 2 號隧道出口 → 暗渠 → 第 3 號隧道入口 → 第 3 號隧道出口 → 暗渠 → 第 4 號隧道入口 → 第 4 號隧道 出口 → 第 2 號落差工 → 第 3 號落差工 → 現吉野圳合流點。

圖5:吉野圳改修後新設取水口

圖5:吉野圳改修後新設取水口
資料來源:吉野村居住民會,《吉野村概況書》,出版地未詳:出版單位未詳,1931,頁前圖。 (國立臺灣圖書館提供)

 

昭和 8 年(1933)1 月 ,於新取水口制水門舉行試驗通水儀式 ,同年 2 月 27 日則於初音第 4 號隧道出口廣場舉辦吉野圳改修完工儀式,吉野村各村民歡聚一 堂,執旗遊行 、鑼鼓喧天,同時有住民代表、花蓮廳長、殖產局農務課長、錦織工事主任等官方代表列席,並視察新設取水口及改修水路。隔日中午,又另舉辦吉野村開村紀念碑及吉野圳改修紀念碑揭幕式 ,並於當天由村民頒發感謝狀予總督府荒木安宅技師及錦織虎吉工事主任等人。從大正 2 年(1913)年吉野圳落成,直至 20 年後,昭和 7 年(1932)這場 大型改修工事的完成,「錦織虎吉」都參與其中,甚至皆扮演吉野圳工事主任的 角色。 1932 年,一位記者前往吉野圳探訪改修工程,並在報導中提到:

作為吉野圳改修工程的主任,承擔全部責任而努力工作的是一位名叫錦織虎吉的大叔。這位先生雖然原居住地於臺北東門町,但為了吉野圳的改修工程,是不顧年邁之軀,奮不顧身投入工作的一位令人敬佩的人物…… 。

報導中,錦織大叔甚至侃侃地說著 「我啊,其實這把年紀了,也不一定非得做這種事不可,但以前我有參與過吉野圳的建設,對吉野村很熟悉,所以才接下這份工作啊。」而清水半平在他的回憶錄也曾提及 「工程的負責人是錦織虎吉技師,他在創村初期的大正 2 年(1913)曾冒著蕃害危險,要求嚴苛出了名卻深具人情味,我一度也在他手下工作過,工程完成數年後不幸病逝臺北…… 。」 可見錦織虎吉前後參與吉野圳工程,作為工程主任,與吉野村、吉野圳間有深厚 的關係 。但當然,這項工程絕不僅僅是錦織虎吉一人的功勞 ,背後有眾多默默耕耘、辛勤工作卻未被列入史冊的臺灣人、原住民、日本人等。

除了與吉野圳密切相關的重要人物外 ,還有些值得留下紀錄的部分,就是已消失 、或者現今仍存在的設施遺跡 ,例如當時的改修新水路工程,一共計有 4 個隧道,隧道出水口及入水口的上方石碑中 ,有昭和 7 年(1932)由花蓮港今井昌治廳長分別所刻「慶雲」、「流洽」、「霑足」、「景福」、「優渥」5 處題字,其中珍稀的「優渥」題字仍存於現東部發電廠初英機組(舊名初英發電所)內部 。而民國 105 年(2016)被正式登錄為縣定歷史建築,名為「吉安不盡跌水井」的水利遺跡 ,暗渠出口上方石碑的 「不盡」題字,很可能就是昭和 7 年(1932)由 錦織虎吉所鐫刻(下方圖 6)

圖6:第3落差工出口題字「不盡」(舊取水口合流點)古今對照圖

圖6:第3落差工出口題字「不盡」(舊取水口合流點)古今對照圖
資料來源: (左圖)花蓮港廳庶務課,《吉野圳改修事業概要》 ,頁前圖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提供); (右圖)花蓮管理處提供

不過,這次的改修似乎仍未完全解決吉野圳的問題。昭和 8 年(1933)3 月 左右,才完工沒多久,甚至剛舉辦完通水儀式的吉野圳 ,卻又遇到了大麻煩。當月的報紙記載著不久前改修完工的吉野圳,卻發生灌溉用水不足的問題,焦急的村民們甚至群起衝到了取水口,今井廳長聽聞狀況,才急忙到現場進行安撫。根據後續官方派員調查分析,因一開始就設想改修後的吉野圳灌溉用水會增加,所以大肆開墾了多頃水田,灌溉需求倍數大增下,才導致了灌溉用水不足的情況。作為全村的希望,吉野圳看似命運多舛,但歷經百年仍延續至今的圳水,恰好如題字所比擬的「滾滾」、「不盡」般,圳水不停歇地為花蓮大地灌溉著。

 

以落差工發電:日治末期吉野圳與東部水力發電

除了灌溉之外,層層撥開東部水力發電的脈絡,會發現吉野圳其實也有著值得一提的故事。 昭和 9 年(1934)一則新聞報導指出 「花蓮港電氣會社,鑑街發展,及築港完成後人口增加,宜要擴張事業,計畫建設水力發電所。曩派技術者,調查清水溪、吉野圳落差……」並表示在吉野圳規劃建設發電,都將有利於經濟事業發展 。史料中的 「花蓮港電氣會社」即大正 9 年(1920)成立的花蓮港電氣株式會社 ,該會社後續分別合併了大正 6 年(1917)成立的花蓮港電燈株式會社 ,以及玉里電燈株式會社(1919 年成立)、鳳林電燈株式會社(1922 年成立) 。大正 11 年(1922)花蓮港電氣株式會社擴張供給區域至吉野、平野兩處,同時在供電需求增加下,著手計畫建設水力發電所。大正 16 年(1927)砂婆礑第 2 水力發電所完工,直至昭和 10 年(1935),該會社之下就約有 3 個水力發電所。而「吉野圳落差」,則指改修導水路所設計的落差工(導水路間共有 3 個落差工 〔命名為 1 至 3 號〕) ,可見當時的花蓮港電氣株式會社就已發現吉野圳水力開發潛能 ,並希望能運用初音水門的落差工來進行發電。但另一方面,對於吉野村居民來說,用水關乎生計,由於無法掌握發電所建設後會如何影響灌溉用水 ,因而展現了極度恐慌與擔憂 ,甚至對此計畫表示反對。於是,在官方、企業與村民間多次來回商議下 ,最終才在昭和 13 年(1938) ,以電氣會社捐贈吉野村 3 萬元的決議下,才圓滿解決。昭和 12 年(1937)中日戰爭開打,以戰爭為名所開啟的軍需工業化,在花蓮港廳的發展中有跡可循 。由於即將築港的有利地理位置與便捷交通、豐富而廉價的電力開發潛能等優勢下,吸引了日本アルミ(鋁)、東邦金屬、東洋電化等會社進駐花蓮。這些新興會社在運作上都需要大量的供電來源 ,其中日本鋁株式會社在昭和 12 年(1937) ,為確保能供應所需電力,與花蓮港電氣株式會社達成協議,水力發電的工程費用由日本鋁出資,相關工事則由花蓮港電氣負責 ,當時正在進行就是清水第 1 、第 2 ,以及木瓜溪、吉野圳的發電工事 ,而昭和 13 年 (1938)電氣會社與吉野村達成落差工水力發電協議的當天,日本鋁株式會社的出張所所長也有代表列席。

昭和 14 年(1939)日本鋁株式會社、東邦金屬、東洋電化、新興窒素及鹽水港紙漿工業等合資成立「東臺灣電力興業株式會社」,日本鋁與花蓮港電氣的協議就自然地轉為興業株式會社水力發電的第 1 期計畫 ,也就是建設銅門、清水及初音 3 個水力發電所。昭和 16 年(1941),發電約 2,000 瓦特,改建自吉野圳落差工的初音發電所終於竣工,透過下圖 7 清楚地呈現初音發電所的位置, 它就是現今東部發電廠初英機組的前身。 初英發電所因吉野圳落差工而生,該所發電尾水則續流入舊吉野圳 。所謂 的「尾水」,即指「發電廠發電過後放流出來的水」,這也揭示了吉野圳未來與發電廠之間如膠似漆般的關係。 從吉野圳在東部水力發電的脈絡中獻身參與 ,以不同的視角切入 ,能提供我們更多元的面向 ,去思索水圳與環境間的關係 ,而吉野圳與東部水力發電間的羈絆,一直延續到戰後,持續至今。

圖7:吉野圳灌溉區域平面圖

圖7:吉野圳灌溉區域平面圖
資料來源:臺灣省水利局,《臺灣省水利要覽》,臺灣:臺灣省建設廳水利局,1948 ,頁142_1(國家圖書館「館藏政府出版品選輯」資料庫典藏)。

 

以尾水供灌:戰後吉安圳改修擴建工程

戰後,花蓮吉野地名因被認為具有日本色彩,改名為「吉安」,吉野圳亦一 併更名為「吉安圳」。日治末期吉野圳原隸屬於花蓮水利組合,戰後歷經水利組織改革,前後分別由花蓮農田水利協會以及花蓮水利委員會管轄。日治時期吉安圳雖歷經波折,卻是該地無庸置疑、重要的農業用水夥伴 ,但礙於木瓜溪每遇洪水往往氾濫蔓延 ,且長年砂土堵塞 、河床淤高 ,水利設施時毀時修,約於昭和 19 年(1944)時,銅門進水口遭淹沒、幹渠流失約 1 公里,原來之進水口已無法使用,且當時正值戰爭時期,大概也沒有餘力顧及吉安圳的改修。民國 37 年(1948)左右,另於榕樹村(註:應指現榕樹部落)附近興建臨時性的進水口,但只要遇到木瓜溪水量增加 ,就會遭沖毀,每年維護費用高昂 , 並未能根本解決吉安圳灌溉問題。當時花蓮水利委員會負責管轄吉安圳,為維護損毀的進水口設施,每年維修費用約 3 萬元,那時吉安鄉所徵收水租不過幾萬元,甚至還只能徵收 3 至 5 成,以致於水利會光負債就高達 60 幾萬,收支根本無法平衡!戰後吉安圳灌溉問題告急,搭建的臨時進水口仍因連年天災與木瓜溪河床問 題而次次損毀,問題無法澈底解決!但真正要進行吉安圳改修擴建工程,所需經費更為高昂 ,同時也牽扯到如何擬訂完善計畫,以便根本性地解決積年累月的灌溉問題。民國 41 年(1952)時任花蓮縣縣長的楊仲鯨曾如此說:

…… (吉安圳)缺水不是人為的,木瓜溪的水流經過木瓜山腳下,水流把 沙質地層的山腳浸蝕了,泥沙隨水流沖積,木瓜溪河床因此一天比一天升 高,木瓜溪的欄河壩又因河床升高,致遇雨即告崩壞 ,河床每年平均升高 1 公尺至 2 公尺,結果是吉安圳的進水口比河床更高,天不下雨,不但無水可以流進吉安圳,即使有水,因為河床較進水口低,也沒有辦法進得來呀!……要修復吉安圳 ,須經費 3 百萬元,我現在正為這件事在四處想法, 希望省政府能撥款補助哩!

約至民國 42 年間(1953),吉安圳的改修擴建計畫已由花蓮水利工程處初步擬訂,打算引銅門發電尾水,並開鑿隧道至榕樹村附近之出口,在此地設立 1 座 發電廠,接續再開渠引水道至初英發電廠 ,最後由初英尾水導入原吉安圳渠道中 。

實際上該工程屬木瓜溪北岸開發計畫之一,由農復會提供經費 、貸款與技術協助,計畫除吉安圳擴建工程之外 ,還包含興建發電廠一案 (榕樹發電廠) ,計 畫牽涉龐大費用,光預估總體花費就高達 2 千多萬元。雖 1950 年代初改修擴建的規劃就已被陸續提出,但初期也因這項龐大的費用,以及部分受益農民不願簽署負擔經費同意書而遭遇重重阻礙。所幸於民國 45 年(1956)排除困難,吉安圳擴建工程順利正式動工 。工程包含榕樹引水路、宮前支線延長及宮前第 2 支線工程、幹線延長及支線延長工程 、前池及初英 2 號支線工程、草分支線改修及延長工程、草分支線追加內面工 工程、初英第 2 支線工程 ,民國 47 年(1958)工程全數完竣。榕樹發電廠則直 至民國 56 年(1967)完工並正式供電。自下圖 8 可見民國 63 年(1974)花蓮農田水利會與台電間的「吉安圳用水協定書」 ,內容記載雙方權利歸屬範圍,並敘明供灌路徑為 :自銅門發電廠尾水, 接續供應榕樹與初英發電廠,最後由初英尾水流入吉安圳 ,雙方都擁有水路設施 使用權及用水權利。

圖8:民國63年(1974)吉安圳用水協定書

圖8:民國63年(1974)吉安圳用水協定書
資料來源:花蓮管理處典藏。

回溯日治時期,初音發電廠是利用吉安圳落差工改建而成,且發電尾水已注 入吉安圳,只是當時吉安圳主要水源仍透過上游進水口,直接引木瓜溪進行灌溉, 歷經戰後多次進水口流失、埋沒,以及改修擴建後 ,才正式轉為由多座電廠串接而起的尾水系統來供灌,吉安圳無疑與發電廠間構成互助共生的夥伴關係 ,雙方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用水發電、用水灌溉,合力齊心、源源不絕地為大地注入能量。 如今的吉安圳,灌溉面積約 2,540 公頃,水源主要來自木瓜溪上游,歷經 6 座台電發電廠(龍溪、龍澗、水簾、銅門、榕樹、初英),最後由初英發電廠發電尾水供灌 。

在花蓮管理處與農委會、鄉公所 、民意代表等各單位共同努力下, 今日以吉安圳水利生態步道、吉安圳 2 幹線農田水利體驗園區、初英線自行車道 、親山線自行車步道等親水設施面貌呈現 。百年浪花也淘不盡的吉安圳 ,至今仍滾滾而流,與在地居民休戚與共,共存而共榮。

附件下載
檔案名稱 格式
滾滾圳水向東流:浪花淘不盡「吉安圳」 雜湊值驗證 滾滾圳水向東流:浪花淘不盡「吉安圳」_26522_3979.pdf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5
最後更新日期2025-10-17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