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花蓮管理處

花蓮管理處

:::
:::

公私協力共創永續韌性生態環境

發布日期:2025-09-22 發布單位:花蓮管理處-花蓮管理處

為回復花蓮縣光復鄉農民用水需求,農田水利署花蓮管理處因地制宜重建南富圳無名埤蓄存設施,加強取用豐水期灌溉水量,增加灌溉水資源運用韌性,解決現今臺灣農田水利事業面臨水量、水質問題,並推廣本署「把水留住,灌溉大地」施政願景,落實實現蓄豐濟枯、引水廣佈、取清防污、永續共好4大灌溉政策,達成「把水留住,灌溉大地」施政願景。

把水留住,灌溉大地」施政願景

「把水留住,灌溉大地」 施政願景

藉由本次食農活動宣傳本工程核心亮點「公私協力-共創永續韌性生態環境」。農業部農田水利署花蓮管理處、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花蓮分署及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等四方,共同合作。農田水利署花蓮管理處與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於114年8月6日簽署南富圳維護管理合作備忘錄,透過公私協力建立生態保育機制並優化水圳周邊設施,共同確保南富圳水系的供水韌性與生態永續。

114年8月6日本處與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簽署南富圳維護管理合作備忘錄

114年8月6日本處與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簽署南富圳維護管理合作備忘錄

 
農田水利署花蓮管理處處長張麒瑋表示,南富圳無名埤蓄水設施是見證花蓮農業發展的文化資產,其維護與傳承需要全民共同努力,藉由跨部門合作與資源整合,共築花蓮水利韌性與環境永續的發展藍圖,工程經費約2200萬餘元。本次食農活動凝聚了在地用水管理機關,以「公公群力」的模式,延續水資源的永續利用。
各機關將分工合作,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推動之花東縱谷平原濕地保育軸帶連結,將南富圳作為異地保育,提供了珍稀植物赤箭莎、克拉莎,營造南富圳無名埤生物多樣性之地,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花蓮分署贊助及推廣本次食農活動,南富圳無名埤蓄存設施旁有一整片的有機田,是由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所有,主要產製紅糯米,工程完工後,農田水利署花蓮管理處主責灌溉用水調配,包含守護光復鄉特有農作物紅糯米,也因為他紅色的特性,含有較多的花青素,是一般米的17倍之多,屬高經濟價值且營養品種,然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負責後續維護管理,在農忙之餘,撈除埤塘內外來種大萍及除去環埤步道巴拉草,生態維管階段報告顯示 有些水鳥會在水上繁殖,大萍跟巴拉草是外來種 ,目前沒有方式可以去除,只有靠人工割草及撈除,不然會影響水下溶氧量,目前大萍處理方式是埤塘周邊3m範圍撈除,埤塘中間就維持讓水鳥繁殖使用,營造動植物共生場域,南富圳無名埤蓄水設施未來只會越來越好。
 

114年9月20日太巴塱食農體驗生活市集宣傳文宣

114年9月20日太巴塱食農體驗生活市集宣傳文宣

為強化參與民眾防詐意識,花蓮管理處輔導室亦於食農市集會場同步進行反詐騙宣導,提醒民眾提高警覺,切勿聽信任何冒用政府機關或官員名義的詐騙手法,特別是謊稱能提供補助款、要求預繳保證金,或以各種理由索取個人重要資料及金融帳戶資訊的行為,若遇疑似詐騙情形,應保持冷靜,立即撥打「165反詐騙專線」進行查證,多一分警覺,少一分損失;並推廣「管路灌溉設施計畫補助」宣導,為促進農業永續發展,智慧灌溉助農業永續發展以提高農業用水效率並減少水資源浪費。
管路灌溉技術不僅能有效提升灌溉效率,更能確保農業生產與生態資源的平衡,實現精準用水,維護環境永續發展。
 
南富圳無名埤蓄水設施達成聯合國SDGs13項永續發展目標 南富圳無名埤蓄水設施達成聯合國SDGs13項永續發展目標

114年3月中旬完工前夕 附近幼兒園辦理小小農夫種稻活動實照

114年3月中旬完工前夕 附近幼兒園辦理小小農夫種稻活動實照

環境變好人回來了-114年7月當地居民至無名埤蓄水設施遊憩

環境變好人回來了-114年7月當地居民至無名埤蓄水設施遊憩

環境變好鳥群回來了

環境變好鳥群回來了

南富圳無名埤蓄水設施完工後達農民生產、安全、清淨、育樂、生態、復育、傳承文化及生態環境營造之需求,並達成聯合國於2015年提出的SDGs 17項永續發展目標,落實13項目標,灌溉受益面積約36公頃,另增加6,000餘噸防洪蓄水體積。
最後更新日期2025-09-23
回頂部